国子监位于北京北二环内,老城的东北角市中心的东城区成贤街路北、安定门内大街路东的中国文化古街——国子监街,国子监与雍和宫隔路相望。国子监街是一条有着4座彩绘牌楼的宁静古街巷,是北京保存牌楼最多古代文化气息最浓的一条街。街口用6种文字镌刻“官员人等,至此下马”的下马石、隐于街内举世无双的古建筑群和流传街巷的神秘故事,都向世人昭示着它不凡的经历和非同寻常的辉煌。
元代至元二十四年,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的崇仁门(今东直门)内的这条大街上修建了“国子学”,为元、明、清三代的国学最高学府,建于元成宗大德10年(公元1306年),明初建都南京,在南京鸡鸣山下建国子监,北京的国子监改为北平郡学;至永乐时迁都北京,又改北平郡学为国子监,形成南北两监并存,至清代,废南监,北京国子监就成了清代唯一的最高学府了,是我国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封建时代中央官办最高学府的校址,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。到元大德六年修建了孔庙,元大德十年在孔庙西面正式修建了国子监,孔庙是国子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构成了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官办学校的一种模式,体现了“左庙右学”的规制。国子监作为古代的最高学府,在社会上是很受人尊重。
国子监有着700多年悠久历史,历经沧桑年华,有多少风流人物、墨客骚人都随时光飘逝,唯留先民之所遗的街巷,默默叙述着兴衰的历程和古老文明的故事。北京国子监街至今仍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。
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,古建筑群建筑宏伟,富丽堂皇,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仍保留了明、清时代的风格,在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(大门)、太学门(二门)、琉璃牌坊、辟雍、彝伦堂、敬一亭。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,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,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。国子监的“辟雍”是皇帝讲学的地方,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,形制仿照的是早已失传的周代的“辟雍”,是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古代“学宫”,清代的乾隆、道光、咸丰三个皇帝都来这里讲过学。
国子监拥有房舍达数百间,主要建筑有集贤门、太学门、琉璃坊、辟雍泮水、彝伦堂及四厅(典簿、绳愆、典籍、博士)、六堂(率性、修道、诚心、正义、崇志、广业),还有御书楼和敬一亭。监外附近设有学生宿舍“齐号”数百间。所设的职教诸官有祭酒、司业、监承、博士、助教等。皇帝有时还亲自到国子监去讲学或视察,称为“临雍”或“视学”。据史料载,明代天顺六年(公元1462年),在监的学生达到13000多人。此外还有“外番”(外国)留学生,如高丽(今朝鲜)、琉球(今日本)、暹罗(今泰国)、交趾(今越南)和俄罗斯等国家都派来过留学生。
国子监除了它的宏伟壮丽的建筑外,重要的文物是它的藏书和石刻碑文。它所藏的书很多,最珍贵的是历代御制版本,有的是稀世典籍。这里保存的石刻也很多,其中最珍贵的是石刻13经。中国历代曾有多次大规模的刻经,但不齐全,而且因年代久远,造成诸多失散以至湮没,唯有这里清代石刻十三经尚完整无缺。它由江苏金坛贡生蒋衡用12年的时间楷书写成,又从乾隆五十六年(公元1791年)起,用4年时间刻成,所以又称“乾隆石经”,共有刻碑189块,约63万字。(编辑:CCN传媒 李琳)